中国之声

创新科技 · 前沿资讯 · 专业服务

🥱百科平台💎安卓端应用🕴最新下载🪐短视频👉

6月22日,美国突然对伊朗实行了轰炸,打击了伊朗3处核设施。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事后发文称:已经完全摧毁,这是非常成功的打击。

很多网友疑问,伊朗的福尔多核设施核心部分隐藏在地下90多米处。此前,以色列虽多次对其狂轰滥炸,但设施内的3000多台浓缩铀离心机依旧安然无恙。美国是怎么摧毁的?

原来,美国使用的是,用B2隐形轰炸机投掷了六枚GBU-57钻地炸弹,其他地方则发射了30枚"战斧"导弹。

原因在于,以色列所使用的GBU-28钻地弹,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侵彻深度仅有6米,面对福尔多核设施深厚的防护层,犹如隔靴搔痒,难以伤其根本。

而美国这次使用的GBU-57滑翔钻地弹,在西方世界素有地下掩体"粉碎机"的称号。这款钻地弹全重13.6吨,战斗部装药量达2.4吨,全长6.2米,弹体直径0.8米,采用镍钴钢合金侵彻体,堪称庞然大物。

其搭载方式极为特殊,世界上仅有美军的B-2战略轰炸机能够携带,且一次仅能携带两枚。

GBU-57配备的智能引信系统,如同一位经验老道的猎手,能敏锐感知穿透介质的硬度变化,自动调整起爆时机,确保弹头在穿透多层防护结构后,于预定位置精准引爆,理论上对钢筋混凝土的钻地深度可达60米。

注意,是理论上。

但实际上,即便GBU-57威力强大,面对90多米深的福尔多核设施,也并非万无一失。单枚GBU-57难以完成摧毁任务,需连续投掷两枚以上,并且要保证极高的精度,才有机会破坏深处的核设施。

据英国《卫报》报道,特朗普做出打击伊朗的决定,一个重要前提是确信GBU-57能摧毁福尔多核设施,但从后续情况来看,他似乎对这一点并没有十足把握,尽管特朗普自信满满地称:非常成功。

但伊朗方面认为,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到底是真是假?

东风15C更胜一筹

不过,让网友更关注的,还是中国的钻地弹,那就是东风15

比起美国的GBU-57,中国的东风-15C钻地弹展现出诸多独特优势,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GBU-57主要依靠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滑翔至目标触地时速度为1.5倍音速,末端动能为13.7亿焦耳。

东风-15C独辟蹊径,凭借火箭发动机给予额外加速度,撞击目标时速度可达6马赫,动能高达20亿焦耳,因为是用火箭世界发射,目前世界上主流防空系统根本无法拦截。

这就好比一辆依靠坡道滑行的车辆与一辆装备强劲引擎全力冲刺的赛车,在速度与冲击力上有着天壤之别。

在制造工艺方面,东风-15C颇具看点。中国科研人员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异形弹体,与传统锻造工艺相比,其强度提升20%,使弹体在高强度冲击下仍能维持结构完整。

不仅如此,东风-15C采用多级随进结构,类似反坦克导弹的串联战斗部。在攻击目标时,前级战斗部率先破开表层防护,为后级战斗部打开通路,后级战斗部紧接着深入内部,连续爆破、随进爆破,形成强大的攻击效果,对目标进行层层瓦解。

在威力上,东风15显得更"变态",可穿透70米钢筋混凝土或90米花岗岩层,而GBU-57对同类目标的穿透深度仅为60米。尽管GBU-57的弹头装药量达2.4吨,多于东风-15C的1吨,然而就整体性能而言,东风-15C凭借强劲动能与先进结构设计,实现了对GBU-57的超越。

体积小、重量轻的东风-15C,却拥有更强大的威力

我看到网上有实则数据,美军测试记录显示,在亚利桑那试验场,GBU-57对复合防护层的实际穿透率仅为理论值的75%,这意味着其在实际作战中的效能大打折扣。

美国袭击伊朗核设施前,五角大楼对GBU-57摧毁福尔多核设施"非常有自信",但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特朗普或许对这次打击的效果并不满意,GBU-57的实战表现应该让特朗普摇头。

虽然东风-15C尚未经历实战检验,但在测试环节展现出了极高的可靠性与强大性能。中国科研人员在测试钻地弹时,采用了极为严苛的标准,直接在水泥标靶中掺入纳米材料,模拟比实战更恶劣的环境。

在这种"变态"的测试条件下,东风-15C依然成功完成任务,特种水泥被瞬间击穿,其性能可见一斑。

我做这种对比,并非偶然,要知道中国在武器研发过程中,始终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追求极致的性能与可靠性。

比如之前中国的歼-10战机一直被人质疑,没有上过战场,实战型差。结果在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利用歼-10在空中大展神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实力。所以,钻地弹东风-15C虽未实战,但通过高标准的测试,足以证明其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

据说美国这次投下的钻地弹也没有在其他地方投放过,如今伊朗的核设施成为了试验品,让人唏嘘不已。

东风41

当然,想要看中国武器的神威,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另一个让全世界都闻风丧胆的先进武器,也就是洲际导弹的升级版,东风41。

可以说,东风41是中国的"国之重器",从1965年的"八年四弹"计划,到东风5洲际导弹的成功研制,为后续导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80年代,中国导弹技术迎来升级,科研人员将目光转向固体燃料导弹,经过一系列论证与竞争,最终确定发展方向,东风41作为东风31的"升级版"应运而生。

东风41是一款三级固体燃料洲际导弹,采用公路机动发射车和铁路机动平台部署,具备极强的机动性与生存能力,可在复杂环境下灵活转移,避免敌方打击。

其速度之恐怖,可达26马赫(1马赫约合1224公里/小时,26马赫则为每小时31800公里上下)。

如果从中国河南发射,到纽约的直线距离约11000公里,半小时就能抵达,这样的"东风快递",真正实现了"全球送达,不可拒收"。

东风41的射程官方数据为14000公里,改进型可达15000公里,这一射程让北美、欧洲、澳洲,甚至南极洲都在其打击范围内。

它可携带10枚分导式多弹头,每枚当量估计在65万吨TNT左右,一枚弹头就能将一座大城市夷为平地,10枚齐发,破坏力难以想象,如果你想用拦截导弹拦截,那对不起,拦不住,除非多人拦截。

此外,东风41的精度也达到顶尖水平,圆周偏差率仅100米,即便飞行上万公里,落点误差也不超过一个足球场大小。这得益于其先进的惯性导航、卫星制导和末端修正技术。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东风-15C钻地弹到东风41洲际导弹,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见证了无数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与创新突破。这些"大国重器"的诞生,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真理只在射程之内"

遥想百年前的中国,西方列强凭借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保守西方列强的欺辱,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历史告诉我们,以前的世界就是,谁的拳头硬,谁就能不受欺负。如今,站在新世纪的康庄大道上,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剧增,这让我们不得不感谢老一辈革命家和那些在军工岗位奋斗的科学家们。

中国的原子弹之路极其不易,

1958年,一群怀揣理想的科研工作者扎根罗布泊,在苏联撤走专家、技术封锁全面升级的至暗时刻,中国科学家们,没有精密仪器,科学家们就用计算尺完成复杂运算;缺乏实验数据,就从零开始推导公式。

邓稼先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核心数据,王淦昌隐姓埋名投身爆轰物理研究,于敏在理论攻坚中突破氢弹构型难题。他们在戈壁滩的帐篷里彻夜演算,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冬调试设备,用血肉之躯筑起科技长城。

1964年10月16日,一朵蘑菇云在罗布泊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立项到成功仅用6年零9个月,而美国耗时13年,苏联用了8年,英国10年,法国更是长达15年。这个令世界震惊的"中国速度"背后,是科研人员平均每天17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是无数次失败后重新出发的坚韧,是全国26个部委、900余家单位的协同作战。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仅用2年8个月,比美国快了7年,比苏联快了4年。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核垄断,更向世界证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人依然能创造科技奇迹。

回望那段历史,不应只记住"快多少年"的数字,更要铭记那些将生命镌刻在戈壁的名字。

总之,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核科学家研制核武器之前,是毛主席的高瞻远瞩让一切成为了可能。

频道·焦点

频道·深度

频道·图文

雨燕免费体育直播jrs低调看直播 九游app官网下载 welcome ng官网APP下载

标签云

爱国主义教育法表决通过 碟中谍8推迟上映 吴楚一 陈牧驰 WBG掉入瑞士轮生死局 伊朗外长:拜登很“虚伪” 闲鱼遇到的低级骗术 荣耀回应女子称手机自燃致其烧伤 汪峰前任葛荟婕直播放《倍爽儿》